最新消息
1
公司介紹2
http://www.stcef.org.tw/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

最新消息 ﹥ 特色簡介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

The Kung-Peh Shen and Shiang-Ho Tse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STCEF)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起始為表彰剛伯先生畢生奉獻於國家社會,經李煥諸先生倡議成立於1989年11月27日,嗣後於2014年為紀念曾祥和教授在史學教育之貢獻,更改為現名,成立宗旨即在「提倡歷史學術研究及推廣國民文化教育」。



     沈剛伯先生,名汝潛,湖北宜昌人,生於1896年,1907年就讀湖北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後於1914年考入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17年畢業。因成績優異,留任該校附中教授歷史及英文等課程。1924年考取湖北省官費留學,赴英國倫敦大學攻讀歴史學,專攻英國史、憲政史及埃及學。先生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學者。1948年來台,曾擔任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兼歷史系系主任,為推進院務和提高學術水準不遺餘力,其間創立考古人類學系(今人類學系)及圖書館學系(今圖資學系)。 1970年以其學貫中西、開史學新風、對中國史學及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關係的獨到見解,獲選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7月31日因肺臟衰竭病逝台北。



     曾祥和教授,1920年出生於北平,原籍湖北京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後,受聘於四川白沙女子師範學院、臨時大學。其間與剛伯先生共結連理,從此相知相守一世。1949年來台後,擔任台灣師範大學教授,主授西洋史,並兼任台灣大學、輔仁大學等教職,後曾赴美講學。前後執教大學西洋史超過一甲子,作育史學人才無數。2013年4月24日於台北辭世。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成立至今,從初始關心學術發展,擴展至關注社會教育與文化議題,包括對於整個社會人文閱讀素養的提升,乃至投注更多心力於關心偏鄉教育。希望以此回應兩位教育家,畢生對「教育救國」初衷的堅持與奉獻,延續他們對這個社會的永恆之愛及希望與關懷。



聯絡電子信箱:stcef0239@gmail.com



基金會網頁:http://www.stcef.org.tw/




基金會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feed/library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0mSYYnAkswovGOqDK6ALA

 



有關沈剛伯院長的專文介紹及影片,

「教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Ⅴ:中西融貫的史學大師-沈剛伯」網址如下,

影片(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愛學網):

http://stv.moe.edu.tw/co_video_content.php?p=289202



專文: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師   王曾才
(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PDFReader?xmlId=&fileName=1403839826148&format=pdf

 


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師──沈剛伯



 





沈 剛 伯 先 生 事 略

(一)

    剛伯於民國以前十五年(遜清光緒二十二年),歲次丙午夏歷十月三十日生於湖北宜昌三斗坪繞圍坡,地處黄牛峽上半山之間(即今計劃中之三峽大壩葛洲壩附近)。該地山高路險,地瘠民貧,卻能逺離塵囂,不受世事干擾。



    先世於明代避難至此,其所居山洞及象徵五子之[五椏樹],大陸淪陷以前尚可尋見,後世子孫常以每年枝葉榮枯預卜各房吉凶。先祖以下,世代務農,薄田數十畝自耕自食。祖父始改就儒業,設塾授徒,有聲於鄉里。父萃安公曾負笈東瀛,短時間任湖北枝江縣知縣及工業高等學校(全名不詳,相當於今之初職)校長,文普通學堂教師及教育所督學。



(二)

     剛伯自幼隨祖父讀書,年十二,侍雙親客居武昌,曾入方言學堂。民國六年卒業武漢大學前身武漢高師,任教中學。民國十三年,剛伯考取湖北省公費留學,進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修習埃及學,與同時在英之杭立武,舒舍予諸先生常相過從。當時適值第一次大戰以後,德,法貨幣貶值,物價逺較英國爲低。剛伯每逢假期輒往德,法遊覧,結識傅孟真,俞大維,毛子水等先生。十六年寧漢分裂,武漢政府由共產黨接管,專程派人自巴黎渡海至英倫遊說剛伯入黨。威脅利誘凡一晝夜,剛伯不爲所動。武漢當局遂將其公費取消。家中無力接濟,苦撑數月,幾至斷炊。最後承留法友人張君(祥和婚後閒談之中聞之此事,張君已經去世,名諱不詳,僅知其爲湖北京山人氏,與和同鄉)以七十鎊相助,始得買舟東返。



     返國以後,執教於武漢大學,旋以學潮,轉赴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當時中山大學人才濟濟盛極一時,校長爲戴季陶先生,朱騮先先生掌教務,文學院先有鲁迅,後有傅孟真先生。汪敬熙先生在校中教授心理學,且與剛伯共賃一屋居住。不久,傅先生應蔡元培先生之召北上,籌辦歷史語言研究所,曾邀剛伯同往。朱先生調長中央大學,剛伯受聘主持該校歷史系,直至勝利還都始離中大。抗戰期間曾在幹部學校研究班兼課。



     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剛伯返京,執教於教育部爲應淪陷區大學生需要特設之大學補習班。次年該班結束,轉任編譯館人文組主任,並兼政治大學教授。在編譯館時主編英國史及中國近代史,两書雖由中大高材生湯,李二君分别執筆,然指導修正字字推敲無異親撰。書成尚未付梓,大陸即告淪陷,稿存編譯館中未能携出,至爲可惜。三十七年來台,擔任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五十八年因病辭卸行政職務,六十二年自專任教職退休,仍任研究生論文指導,並兼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直至六十六年七月去世。計自民國六年任教於武昌高師附属中學,至六十六年恰满一甲子。其間除赴英進修三年之外,毫無間斷。



(三)

     剛伯十七歲時爲文言志,曾有量才適性之語,終身不違。三次受邀出任著名大學校長,皆以堅守原則,固辭不就。



     第一次在抗戰以前,武漢大學發動學潮,趨逐校長。有關當局以剛伯出身該校,且曾在校中任教,予以推薦。剛伯以年事尚輕,毫無行政經驗,辭不敢受。當時民國肇建,推行新政需才孔亟而曾接受新式高等教育者爲數無多,破格用人之下,未届而立已居高位者比比皆是,能爲剛伯之度德量力惟恐殞越者實在不多。



     其餘两次皆在來台以後。



     日治時期,日人惟恐難以控制,除醫學外不敢培植高等人才。光復以後,台灣大學師資異常缺乏。三十七年,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莊長恭先生出長該校,認真求治,將不適任之教員解聘八十餘人,至於無法開學。教育部長朱騮先先生商請中央大學工學院資深教授盧恩緒先生擔任該校教務長,剛伯負責文學院,爲之延聘教授襄助校務推行。當時剛伯及和分别受聘於北京大學及北平國立師範大學,原擬開學以後剛伯即離台北上,不圖北方局面急轉直下,滞留台灣一住數十年,和亦於當年十一月來台相聚。



     三十八年,莊校長以細故拂袖離校,朱部長邀剛伯繼任。當時大陸危在旦夕,許多機構欲遷無路,剛伯乘機建議邀孟真先生,藉以安置歷史語言研究所同仁。孟真先生慨然應允,治校之功永垂史册。苟無剛伯提醒,當局實不敢冒昧邀其逺涉孤島出掌此一雜亂無章毫無學術地位之學校。傅先生下機後第一句話即謂[我準備來此跳海],見剛伯時劈頭戲責[你怎麼整我這一下子]。可見剛伯謀事之忠及知人之明,從不計及個人出處。



     三十九年,傅先生去世,台灣省主席陳辭修先生堅邀剛伯繼任。剛伯先薦胡適之先生,胡先生一時不能回國,乃轉薦錢思亮先生。陳先生苦候十一閲月,始終未獲剛伯首肯,乃同意改邀錢先生。錢先生積極充實內部,拓展對外關係,朝乾夕惕,二十餘年。台大得以進入世界最優秀大學之列,實得力於傅,錢二公先後之功。二公皆由剛伯直接或間接推薦,可見其大公無私及堅守原則之處。



     錢先生接任校長對剛伯所說第一句話竟是[還是應該你做校長我做教務長的好],自後數十年來皆對剛伯優禮有加,每逢出國亦必邀剛伯代理校務,甚至剛伯去世之後,每逢舊暦新年必來舍下看望。一方面見其爲人之寬厚,一方面亦使剛伯無法辭卸文學院行政職務。直至五十八年因患癌症,惟恐復發,始得卸下仔肩。二十餘年碌碌校務以致研究所得絕大部分未能寫出,實爲一生最大遺憾。



(四)

     剛伯雖然淡泊名利,不貪權勢,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擔任行政職務,但一旦責任加身,必定全力以赴,從不敷衍偷安,其敬業精神亦頗可供青年參考。



     擔任台大文學院院長二十一年期間,除生病外,風雨無阻,每日必定到校辦公。歐美大學多次以高薪延聘,皆以不願耽誤台大職務,婉辭未就。外國大學及學術機構邀請講學或出席會議,亦儘量推薦他人。西柏林自由大學籌辦東方研究部門,首任主任必欲請剛伯擔任,虚位以待凡三年之久。經錢校長力勸,剛伯始允往就。在德其間備受校方禮遇及學生敬重,稱之爲[爸爸教授](Papa Professor)。返國以後尚有博士班研究生二,三人先後來訪。留德中國學生亦有逺自其他城市專程赴西柏林請其證婚者。每在華人飯店用餐,常有人請其簽名留念。校方本擬請其長期留任,剛伯以無法辭離台大,一年之後,斷然返國,其對職務之負責有如此者。



     經濟方面,凡參與分配而非人人可得之研究補助或其他款項,從不自取分文。和亦儘量迴避,初到台時,捨台大而就師院,科學會中亦未嘗作任何申請。



     剛伯教學認真,上課前夕必充分準備,並以香煙包裝纸(晚年戒煙後改用案頭日暦)記下生涩易忘之人名,地名或年代以備上課時不時之需。逝世以前最後一年寒假之中因患感冒月餘未曾翻閲資料,開學之初上課之前拉開饟於壁間存放所有筆記稿件之書櫃,赫然發現竟被白蟻破壁而出啃食殆盡。豈上蒼預示惡兆歟?未能留下尺素寸簡以爲家人親友紀念,上天又何其不仁如此!



     剛伯一生擇善固執,守正不阿。雖然物質方面常感困窘,且因秉公辦事,不免得罪若干人士,然而心安理得,俯仰無愧。社會上亦充分表現輿論公正,人情温暖,生前身後,備受多方關照。雖未及見九州一同,卻能目睹新中國飛躍進步,行見國魂復甦,中華新文化將進而領導世界。晚年心境,愉快满足,臨終之時,瞑目含笑,人生得此,亦庶幾可告無憾矣。



念祖註:行文年代據猜測是在一九九零年代初期,1994年之前








   曾  祥  和  教  授  事  略


  

     曾教授祥和女士,祖籍湖北京山,民國九年(1920年)誕生於北平,因在河南省開封縣入小學,故設籍於此。其先祖世代簪纓,曾祖父憲德公,清道光二十九年拔貢,官至兵備道,同治年間嘗至台灣,處理英商掠奪樟腦丸案。祖父慶蘭公,清光緒十五年進士,歷任知縣、學政、知府等職。父親曾繁昌,先入河南大學堂,後轉入京師大學堂,畢業後,任教北京中國大學堂,嘗自費辦報,與于右任結為至交,故轉任監察院參事。



  曾教授幼承庭訓,早年由父親啟蒙,親課《禮記》、《詩經》、英文。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南京考上盧妃巷小學,五年級改唸河南女子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畢業後,二十年(1931年)考上南京女中。



  高中畢業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分別考取山東大學化工系、湖南大學數學系、中央大學歷史系。最後選入中大歷史系,並選修微積分,預備轉讀數學。兩月後,因中國通史一課須繳交讀書報告,為找題目做文章,忽感興趣,乃改變初衷,打消轉系念頭。



  在歷史系就讀時,受業於柳詒徵、繆鳳林、顧頡剛、金毓黻、朱希祖、郭廷以、沈剛伯、張貴永、羅家倫、張匯文、葉元龍、徐仲年、俞大縝諸名師,奠定歷史、政治、經濟、法文等學門基礎。民國三十年(1941年)七月畢業,至黎東方先生主持之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任編審,三個月內完成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部定教科書、及法文的〈法國革命〉一文之審查。



  此時,其父原擬送她出國留美,因考上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歷史學部而作罷。教育部為之多發給三個月薪水做為獎學金。



文科研究所歷史學部就讀時,受業於丁山、賀昌群等名師,曾協助丁先生編輯《東周長曆》。其碩士論文則由賀先生指導,乃利用西洋史料,將匈奴西遷與羅馬史事連結,完成「兩漢對匈奴政策」論文。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首屆研究所畢業,代表領取校長蔣中正親頒之碩士學位證書。



  研究所畢業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國史館籌備處主任朱希祖、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院長謝循初等同時邀聘。因胞兄曾祥寬遠在洛陽河南省政府建設廳任主任秘書,故選擇任教重慶白沙女子師範學院,以便就近照料雙親。但承諾朱希祖教授,一年以後,再進國史館,未料不到半年,朱先生仙逝。



  初至女子師範學院時,學生均較其年長,除教授史地系西洋上古史、英國史外,亦兼授國文系中國上古史。在該校初任講師,一年後升任副教授。其後,奉父命辭卻副教授聘書,返家自修半年。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初,受國立編譯館館長陳可忠之邀,擔任編審,負責編西洋史辭典。抗戰勝利後,又奉父命離開重慶國立編譯館,與母親同返開封。三十四年(1945年),始至南京臨時大學教授中國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沈剛伯教授締結連理。同年,臨時大學結束,再回編譯館任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因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長許恪士之邀,與夫婿及方東美夫婦來台演講。返回南京後,接受北平師範大學校長之聘,並受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之邀,擬與夫婿先到蘭州教授暑期班後,再同赴北京任教。當時台灣光復不久,師資奇缺,台大校長莊長恭親至南京邀請來台任教,台灣師範學院亦同時敦聘。三十七年(1948年)隨夫婿來台,因沈先生在台大任文學院院長兼歷史系主任,為了迴避,辭台大聘書,選擇專任師範學院。



  自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專任師大後,在數學系、理化系、國文系、教育系、英文系、音樂系、美術系、體育系等十個科系開設西洋通史必修課,所教學生中出類拔萃者,如導演李行、白景瑞,音樂家史惟亮等等。歷史系(原史地系)方面,除西洋通史外,並講授三、四年級西洋上古史、西洋中古史,及選修課英國史、西洋史名著選讀。夜間部成立後,亦授同樣課程。後來亦曾在歷史研究所開設近代西洋政治思想史專題研究。自任教師大以來,至九十七年(2008年)退休,長達一甲子以上(六十一年)。因為專心學術,未嘗主持系務。



  當年台大西洋史課程人手不足,歷史系主任劉崇鋐堅持邀請前往兼課,為避開文學院,僅允諾在政治系開西洋通史,十年後王曾才返國任教,隨即退出。台大夜間部成立後,又受邀在外文系開設西洋文化史必修課,授課兩年。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夫婿沈剛伯去世後,受孫同勛主任邀請,始在歷史系開設「西洋史名著選讀」、「西洋民主發展史」兩課,由三、四年級及研究生合選,十七年後退休,前後在台大共計兼課二十九年。



  除台大之外,民國五十年(1961年),輔仁大學在台復校後,受文學院院長牛若望副主教之邀,在歷史系開設西洋上古史,並指導研究生碩士論文,同時也在外文系講授西洋文化史,總計在該校任教十二年之久。六十一年(1972年),劉崇鋐先生擔任東吳大學歷史系首任主任,受邀前往兼課,講授西洋史兩年,授課期間,結識同校任教的吳舜文,兩人結為莫逆。七十八年(1989年),七十歲專任退休後,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之邀,講授羅馬史。此外,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受銘傳專科學校校長包德明請託,講授三年中國近代史。並在軍法學校教了一年中國通史。



  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春,休假一年,受邀到UCLA當訪問學人,與Mortimer H. Chambers合作,講雅典的民主政治。



     曾教授獻身教育超過一甲子,誨人不倦,在婦女界中,可謂奇葩,無人出其右。除作育英才外,曾任教育部學術審議會委員、人文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學教科書編輯委員等職。



  因剛伯先生曾留學英國倫敦大學、訪問德國柏林大學,曾教授為感念兩校對夫婿之禮遇,千里迢迢,以「財團法人沈剛伯先生學術基金會」名義,親赴倫敦大學捐贈4,000美金,倫敦大學校長 Sir Derek Roberts 因此特別將其列為校友。柏林大學因未能成行,亦捐贈5,000美金。



  民國一百年(2011年),就其多年來研究西洋史心得,對西洋民主政治發展的經過及其衍生問題的觀察,撰成《西洋民主政治的治亂興衰》一書,精義絡繹,足供執政及治史者之置諸座右。



  曾教授與夫婿,育有一兒一女,長公子出生七天即夭。女公子念祖台大數學系畢業,美國普渡大學數學博士,先後任教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新澤西州Rider College。後轉入矽谷半導體工業界, 目前自Skyworks Solutions Inc. 的品管副總裁退休。女婿蕭清志台灣彰化人,交通大學計算控制學系畢業,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原任職加州矽谷Integrated Systems R&D 的副總,以及 Dow Jones 旗下的 Telerate Systems的總經理 。後返台創業,目前擔任緯創軟體執行長。外孫女蕭蘭因,目前在加拿大温哥華的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攻讀博士學位。外孫蕭靖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生物工程博士,目前在 Illumina Inc.從事研發工作,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與加州洛杉磯分校攻讀生物工程博士學位的李維結婚。



  曾教授與剛伯先生鶼鰈情深,琴瑟相和,兩人均桃李滿門,蔣經國先生對他們伉儷十分尊重,每年必親往拜年。自沈先生故後,經國先生特別交代李煥、潘振球照顧曾教授至終老。曾教授自單居以後,門生故舊時有往來,青田街住宅校方亦安排有學生為伴,每年亦赴美探女,晚晴生活恬淡自適。



  曾教授一生澹泊,晚年為感念雙親培育之恩,將一半退休金捐作獎學金,以親人名義捐贈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及台灣京山同鄉會,以獎掖後進。



  曾教授因家學淵源,對學界、政界人物的生活掌故如數家珍,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起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進行一年多之口述歷史,已達數十萬字。曾教授非常達觀,身體一向健朗,訪問稿成後,並親自進行定稿,未料一百零二年(2013年)4月24日於睡夢中安然駕鶴西歸,享壽九十四,確是福壽雙全。其訪問紀錄不日將可付梓,足供史家採擇。




106年師大文學院說書人講堂開幕劉步遠董事長介紹基金會

https://youtu.be/FTX1wW7ht0Y



基金會網站 http://www.stcef.org.tw



基金會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0mSYYnAkswovGOqDK6ALA/playlists?flow=grid&view=1&sort=d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X1wW7ht0Y&list=PL0HA3o6hR9mmKPQ6-HUYEp9zxUU-K1AgP



國立教育研究院 教育愛──台灣教育人物誌v


專文: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師 王曾才

(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PDFReader?xmlId=&fileName=1403839826148&format=pdf

 

影片: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師──教育愛:台灣教育人物誌V(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

 

http://stv.moe.edu.tw/co_video_content.php?p=28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