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https://liberal.ntu.edu.tw/web/news/news_in.jsp?dm_id=DM1700 ...
〈早期臺大歷史系的女性教師─憶曾祥和教授〉
──方震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我於1985年進入臺大歷史系就讀時,由女性教師開授的課程屈指可數。大學四年期間,我只上過的曾祥和老師教授「西洋史學名著選讀」。曾老師的夫婿是長期主持臺大文學院與歷史系的沈剛伯教授,由於謹守迴避原則,直到沈先生於1977年辭世,曾老師才開始在臺大歷史系兼課。
選修曾老師課程的收穫不止於課堂之中,更在課堂之外。老師鼓勵同學在課餘時前往位於青田街九巷的家中聊天。曾老師好客而健談,論述學術知識、學界掌故,也分享人生經驗,往往長達數小時。多年之後,我讀杜維運老師撰寫的《翰墨生涯》,在記錄大學生活時提及:「青田街、溫州街的教授宿舍,木屋竹籬,推門可進。當時老師的門,永遠是為學生開著的,不用先約,興至即去。」才知道這是本系早年師生互動的常態,到了我這一代,只能於曾老師家中體驗。
透過與曾老師的談話,我對早年大學中女性教師所面臨的各種艱困與持守自身責任,有所理解。沈先生歷任學界要職,但謹守利益迴避,繁忙的公務並不能為沈家帶來相應的經濟收入。舉例而言,政府因大學教師收入微薄,於1959年成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即「國家科學及技術委會員」前身)獎助學術表現優異的教師。沈先生因參與其事,夫婦二人從不向科學委員會申請補助。為了支應家中開支,曾老師對兼課的邀約來者不拒,一度每週上課時數超過二十小時。另一方面,沈府常有賓朋往來,曾老師必須親自採買食材,下廚宴客,沈先生對此從不需要掛心。課堂與廚房的事務耗去曾老師大量時間和精力,以致在研究與撰述上長期受到延誤。曾老師對此深感遺憾,堅信一位學者應有專書代表其學術。
1992年曾老師從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退休,動筆撰寫《西洋民主政治的治亂興衰》一書。由於年事已高,視力不佳,寫作進展緩慢,但仍堅持不輟,最終於2011年成書出版,當時老師已屆91歲。此後曾老師將心力投入於口述歷史的修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自2009年與老師進行訪談,歷時三年,結集成兩大冊逐字稿。曾老師在2013年辭世前,仍在對文稿進行修訂,足見對出版的謹慎與重視。此稿後於2018年出版,名為《曾祥和女士訪問錄》。女公子沈念祖博士在老師身後發現許多未刊的文稿,先於2015年出版《蠶化絲不盡──曾祥和教授文集》,後又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劉德美教授合作,將老師生前未能翻譯完成之《希臘史》與《羅馬史》完帙出版。曾老師生前常以著述不豐為憾,對此結果應感欣慰。身為學生,則由這些遺著中觀察到早年大學女性教師在不利的環境中,仍堅持自身使命所留下的重要貢獻。

圖1、曾老師與早期台大歷史系學生合影於青田街台大宿舍(右一為王曾才教授,右二為杜維運教授)_曾老師女公子沈念祖女士提供

圖2、曾祥和老師於1985年6月參加臺大歷史系謝師宴的照片_曾老師女公子沈念祖女士提供

圖3、曾老師晚年獨照_曾老師女公子沈念祖女士提供

圖4、曾祥和教授著,《西洋民主政治的治亂興衰》,新銳文創出版社,2011年。

圖5、 沈懷玉、 游鑑明訪問, 周維朋記錄,《曾祥和女士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18年。

圖6、[英]伯里(J. B. Bury)著,曾祥和教授譯,《羅馬史:從奧古斯都建立至奧里略去世》,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