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煜成/紀念曾祥和教授
曾祥和教授是我的良師益友。就在三年前,通過機緣巧合,我有幸結識了曾教授。2010年曾教授以其先父曾鴻甫之名在北京大學數學學院設立了獎學金,我是第一批獲獎學生中的一名。之後我在美國Irvine念博士後的期間,得知曾教授竟正好也住在同一個城市她女兒家。於是在大洋彼岸,我有機會跟曾教授共進午餐、促膝長談,傾聽這位賢者智者講訴她的一生所經歷的人和事,她對臺灣和大陸以及世界上古往今來的評說。她的言行和思想深深的觸動著我,現在想來,這竟成了我兩年美國之行得到的最寶貴的財富。
曾教授為人樸實,待我如同家人。她時常跟我說起她的先父曾鴻甫當初放棄祖上產業,告誡子女不要想著依靠祖上。曾老先生在南京為官時讓家中工人稱其為“先生”而非“老爺”,並資助鼓勵家中工人的子女讀書。後來曾教授在北京大學設立“曾鴻甫獎學金”也意在紀念先父和先兄曾祥寬。當時我獲該獎時獎金高達人民幣7000元,屬非常高額的獎學金。而見到曾教授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絕非一般的獎金,而是她在奉獻一生後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積蓄,這獎學金裡寄託了她對民族崛起的期盼,這其中的重量絕非金石可以衡量。
跟曾教授和她的家人相處是件很愉快的事情。每次我去拜訪曾教授都會跟她一起在家做飯吃,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情,曾教授都會親力親為。她會一邊做飯一邊跟我聊起她從前的很多事情,雖然當年生活艱苦,東奔西跑,但回憶起這些事情來的時候她的心情還是比較愉快的,即使是說起早年她和她先生的艱辛生活,她在回憶中也是充滿了讓人羡慕的親情。曾教授總是說年輕人時間緊迫,她自己以前一畢業就在學校教書,沒有時間做飯,於是只會做簡單方便的菜式。但就是這樣,曾教授做的菜也還是很好吃,她的學生鼓勵她寫一本“懶人菜譜”,但她又笑呵呵的說,既然是懶人,就不會看菜譜,更不會寫菜譜。我倒是學到幾招,其中有一個“懶人煎餃”,做法簡單還好吃,我現在還經常用到。曾教授年輕的時候白天晚上都要教課,忙碌自然不提,到了晚年眼睛不好了,但仍然筆耕不輟。就在去年我回大陸的前一個月,曾教授送我一本她剛完成的《西洋民主制度的治亂興衰》,現在看到也是見字如面,感慨良多。
這位老人經歷了一生的風風雨雨,每次話一說開來,她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說起她從大陸到臺灣一生教書育人,雖然工作辛苦,工資也剛剛夠用,但她卻總能以此為樂,總是笑呵呵的,是啊,能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同時也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回頭來看這不就是幸福嗎。她很喜歡和學生在一起,再加上學歷史的關係,她的思想不僅從不落伍,而且還經常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又非常有道理。比如她從不刻意要求子女留在自己身邊,她說以前農業社會四世同堂那是因為有一塊地需要種可以養活一大家,而現在工業社會父輩沒有這樣的產業留給子女,所以應該鼓勵子女出去自食其力。當然,她還是非常看重情親,經常會跟我說起家人的事情,言語間流露出她作為母親和外婆的親情。偶爾有時候,老人也會不經意的說起一些傷心的往事。不過曾教授從來不談論自己的健康狀況,她說現在臺灣人見面就說養病養生,但其實有病的話跟醫生說就行了,跟朋友說是浪費大家的時間。
曾教授跟我說得最多的還是兩岸和美國的歷史和現狀。曾教授最大的盼望便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想她是能夠看到這一點的。她說學了一輩子歷史,雖然不能預測未來,但是世界發展的趨勢是可以看清的。她說中國一定強,歷史上還沒有哪個民族能夠像我們這樣在沒落後還能再強大起來;令她高興的是現在大陸領導人做的都是對的,太過激進的民主制度在大陸還不適宜,不然就會重蹈臺灣覆轍;她說她早年在臺灣,收入比馬路的乞丐還要少,但是她很高興,這表明人民富裕,因此她最初把希望放在臺灣,但現在領導人不爭氣,忙於競選而無心治理國家,已經在吃過去的老本;至於美國,地廣人不眾,再強一百年沒有問題,但樹敵太多的弊端已經暴露出來,開始在走下坡路了;她鼓勵年輕人來美國學習成長,但最後還是要把根紮在自己的土地上。這些道理曾教授由淺入深的講給我,即使是學數學專業的我也覺得十分有趣又很有道理,而且從中能夠得到力量,知識的力量,榜樣的力量。
即使到了生命的末端,曾教授還在為著民族復興的盼望奉獻自己,她傾其所有設立獎學金支持祖國的科技人才,她花大力氣寫歷史專著希望當權者能夠看到歷史的發展方向。這份力量感染著我們,彙聚成一股更大的合力。我珍惜與曾教授的短暫卻深刻的友誼,這是我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教書育人,言之以理,動之以行,曾教授為我們樹立了模範。今日我失去了如此的良師益友,悲慟緬懷,以此文紀念曾祥和教授。
胡煜成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