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黃富三/難忘可敬的沈師母3
https://www.stcef.org.tw/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
15

黃富三/難忘可敬的沈師母

4月26日,我收到臺大歷史系e-mail,說曾祥和教授過世了。太意外了,大年初一與吳文星、王德毅教授還在師母家暢談,似乎健朗如昔,看不出異狀,怎麼突然間就離去呢!以前種種,一時湧上心頭。
  我會認識曾教授是因沈剛伯教授,一位臺大歷史系會我良多的老師。當年我會從外文轉歷史原因之一是嚮往沈教授講學縱貫古今、橫跨中外的學者風采,而就職,又蒙其退讓推薦方能進臺大。但沈剛伯教授在世時,僅偶爾至老師家聚餐時方認識師母,而且僅能淺談。

  真正認識曾教授是沈老師去世後的事。每年春節,除了有一年因不在國內外,我都會前往拜會。我們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縱論歷史,交換心得,尤其是西洋史;也談天下事,品評東西文化異同長短,臧否臺灣政治人物等,展望中國前景等。師母有宏觀視野,並能利用出國機會,細心觀察、實際體驗,這些對我們有頗多啟示,真是一輕鬆享受又受益的時刻。難得的是,師母口才好,極為健談,但論事態度客觀、理性,毫無先入為主成見。記得有一年,她突然說,「我很能理解臺灣人為甚麼要獨立,因為近代中國的政治人物表現太令人失望了嘛!」我的人生經驗,大部分人,尤其是外省人,一聽台獨幾乎馬上否定甚至痛罵,我年輕時也是如此。當下我忽然想起當年沈剛伯教授在課堂上講的一句話,他說「民國成立後,武昌街景最大的不同是軍人、警察大增,這是清朝所未見的。」我當時還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出國後有機會多讀國定本中國近代以外的著作,才瞭解沈老師的意思。

  沈師母另一令人感動的是,對後輩的愛護與鼓勵。她提到當年我要進臺大時因無缺,沈剛伯教授立即辦退休,將他的缺讓出。我才想起,當年我是與沈老師合開西洋上古史方進臺大歷史系的。沈師母對我的謬賞,愧不敢當,但她一再強調用人唯才、不分畛域的風範,令人難忘,也是我引為仿效的處事原則。

  沈老師、師母均澹泊名利,生活簡樸,家中並無特別擺設。他們往來有黨政大員,如當年呼風喚雨的李煥先生等,但從不求權位、利益。沈師母也樂於助人,據說常捐助有需要的人。她做人尤其太客氣,我有時會帶點「伴手」,但每回都加倍回贈,讓我不知該如何是好。

  不管為學、處事、做人,從她身上看到中國傳統紳家的典範。五四後中國的舊道德崩潰了,新倫理卻未建立,以致價值混亂,但在沈老師、師母身上仍散發著人類美好價值的一面。沈師母雖離去,但她這種精神當長存人間,是所有人包括我在內的典範。相信不管社會如何變,人與人之和諧相處仍是亙古未變的基本原則。師母,我們會永遠懷念妳以及沈老師。
38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