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方震華/記曾祥和老師留下的兩本書3
https://www.stcef.org.tw/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
19

方震華/記曾祥和老師留下的兩本書

  2013424日下午3點,我得知曾祥和老師辭世的消息,趕到青田街宿舍,進門後第一眼就看到茶几上兩本口述歷史訪問的逐字稿。這與兩個多月前最後一次探望老師時的景象相似,唯一的不同,是書稿上多了一片光碟。我當時以為是書稿的電子檔,後來才知道那是老師生前至照相館拍攝的影像檔。看來老師已預作安排,辦理身後之事要有照片,她把光碟放在最顯眼處,免得我們四處尋找;而逐字稿的修改,是老師人生最後階段傾力完成之業,要交由後人繼續努力。
  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了老師丕平凡的一生,而一年多前老師出版的專書《西洋民主政治的治亂興衰》,則是她歷年教學與研究心血之所聚。老師曾多次提及,由於長期忙於教學與家務,撰述之事受到延宕,但一生所學必須有一本「讀書報告」,才算有一個圓滿的交待。老師大約是在1992年從臺師大歷史系退休後,開始動筆撰寫,受限於體力與視力,進度緩慢,但仍堅持不輟,終在2011年成書。據我的觀察,老師選擇將畢生所學轉化為對西洋民主政治史的綜論,而非最擅長的希臘羅馬史,應與老師的學術傾向及現世關懷有很大的關係。
  
作為一位歷史學者,老師認為史學研究應該要對當代有所助益。儘管從不介入政治,老師仍經常關注時局的發展。1990年代初期,我是臺師大歷史所的學生,有較多的機會向老師問學、請益。當時老師對台灣民主的發展充滿了樂觀,有時會和學生一邊聊時局,一邊觀看電視新聞。此後,我到金門服役,再赴美國唸書,有八年的時間鮮少與老師碰面。至2001年,我完成學業,再度走進青田街宿舍時,已不再有電視,老師也說不再看台灣的新聞節目了。老師對於台灣現狀的失望是很明顯的,也體察到此種困局是實施民主制國家所共有,遂致力構思解決之道。因此,老師撰述的宗旨不在描述西洋政治發展的陳迹,而是希望以古鑑今,思考民主政治持續健全發展的可能途徑。在《西洋民主政治的治亂興衰》的〈前言〉及〈西洋民主政治目前面臨的問題〉,老師對此有所論述,並以呼籲高明之士共同思考我國政體作為結語。這兩章的篇幅不長,卻是老師最為用心之處,不僅在台北和美國與親友、同道多方討論,行文上更是字斟句酌,屢次修訂,是全書最後定稿的部分。
  
老師晚年不能長時間用眼,寫作斷斷續續地進行,也無法詳查資料、註明出處。在此情況下,老師認為書稿不宜交學術出版,又擔心這種嚴肅的冷門書,由一般的出版社出版將造成對方虧損,而堅持自費印行。2011年夏天,全書手稿經蔡中理女士輸入電腦後,老師囑我處理出版事宜。在朋友的協助下,我完成了書稿的編校,並委請秀威資訊承擔印製和發行。同年11月,印成的書冊送至青田街,同時在書店與網路銷售,老師多年的心願終於得償,是晚年最感欣慰的成就。 老師以九四之齡在睡夢中安詳辭世,誠屬福壽雙全,只是想到與老師二十多年的師生緣分就此畫下句點,我心中滿是不捨。但在得知老師生前已與女兒沈念祖女士商議,由她代為完成口述歷史訪問稿的修訂時,又感到寬慰。因為,老師豐富的人生與學識,將會轉化成兩本專書,繼續陪伴著她所照顧過的家人、親友、學生,以及曾關心過的國家。

                             台大歷史系方震華
39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