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邱麗娟/曾祥和老師嘉言錄3
https://www.stcef.org.tw/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
25

邱麗娟/曾祥和老師嘉言錄

     曾祥和老師是位具長者風範的好老師,她的人生智慧、為人處世皆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我與曾老師有長達30年的師生情誼,近16年來更因緣際會與老師有頗多相處機會。曾老師十分健談,有時談話可以聊到七、八個小時以上(最高記錄是九個小時,真是佩服老師當時的好體力)。由於曾老師人生閱歷豐富,諸多事情、看法娓娓道來,不但讓人聽得津津有味,百聽不厭,更可以吸收許多寶貴人生經驗,讓我銘記在心,終身受用。與曾老師聊天是一件十分幸福美好的事情,彷彿大家都在把握最後相處機會,因為唯恐沒有「下一次」,所以曾老師總會提出她精闢的觀點,以提供學生晚輩參考。曾老師安祥離世,大家內心皆十分不捨,曾老師的話語更不時在我的耳邊圍繞,茲試將我較有深刻印象的談話內容分述如下,提供大家參考:

一、 教學方面:
1.「教學是一種享受」,曾老師熱愛教學,在長達一甲子以上的教學生涯中,她總是樂在其中,喜觀與年輕人相處,希望提供年輕人一些參考意見,充分享受教學的樂趣。
    2.「沒有笨學生,只有懶學生」,有些學生有時難免會偷懶,當老師的職責就是要督促學生用心向學。
    3.「教學要經過充分準備」,曾老師嘗言自己是教書的人,不敢自稱為「人師」、「導師」,她認為教學要充分準備,學生才會有收穫。
    4.「我出國都沒有去遊山玩水,都是四處考察,收集資料」,曾老師總是用心了解外界事物,跟得上時代的潮流。
    5.「當老師可以得到珍貴情誼」,她認為宦海浮沈,只有師生情誼是不帶有
     任何功利色彩,因此從事教職是最令人愉快的行業。

二、情誼方面
    1.「感情是有機體是會產生變化的,並非一成不變」,所以對於諸多人情變化毋須過於執著。
    2.「與人初識,彼此的關係不要馬上就變得十分親近,最好是慢慢相處,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認定此人值得永久交往,當珍惜此情誼。」曾老師認為與人相處最好是「道義之交」,要細水長流,才能歷久彌新。
    3.「友情是經過理性選擇,更值得珍惜」,曾老師認為友情並非與生俱來,是出自後天觀察、培養而來,因出於自願選擇,更顯珍貴,故她總認為人間的美好情誼是她最大的人生資產,相當珍惜別人對她的好意。

三、婚姻方面
    1.「發乎情,止乎禮」,她認為男女在婚前相處仍須謹守分際,才可以維持
更長久的關係。
    2.「要看一位男教授發展如何?看其太太便可知曉」,曾老師觀察到男教授如有一位「賢內助」,其學術生涯必有成就,其家庭生活必是美滿的。
    3.「別的我不迷信,但我迷信緣份」,她認為兩人的相遇乃至結合,總是「姻緣天註定」。
    4.「晚婚者,對於婚姻一事多半經過理性的選擇,婚姻生活經常相當美滿」,曾老師觀察其接觸的朋友中,年紀較長才結婚的人,往往有了人生歷練,處事更成熟,思考更為周詳,有益美好婚姻生活的經營。

四、人性方面
     1.「學了數十年的歷史,我有個心得就是人是最難應付的動物,你對人家好,也還得小心點」,此番話語是她今年農曆正月初六有感而發的想法,她認為人的考量往往有不同面向,但與人為善是不變的原則。
      2.「少年得志,亦大不幸也」,她認為人年輕時如果太一帆風順,並非全然是件好事,較難經歷挫折的考驗。
      3.「論斷人的一生,總要蓋棺認定」,她認為看人要以長遠眼光看待,並非一時的考察,不宜太早下結論,總要到人的終點站,才可以對此人行誼做最後的定論。

五、 面對老年
1.「不要享受老年人的特權」,她認為老年人不宜倚老賣老,與年輕人相處是平等對待,公私分明,才能維持長久的感情。
2.「活著這麼高的歲數,要心存感恩,忍受些病痛也是應該的」,她認為老年人毋須抱怨身體的病痛,因為老天爺讓你還活著長壽,就要內心感謝,因此儘管難免會有病痛,但也應可以忍耐,因為能夠活著也是老天賜與的福祉。曾老師有此豁達的觀念,是其能夠長壽的主因之一。
3.「我永遠只想到美好的事情,不愉快的事情就儘量遺忘,不要再提起」。曾老師能活著如此高壽,與其心境安詳平和有密切關連,因為她總是知足感恩,珍惜擁有的事物,愉快地度過她的每一天。
4.「做家事就我的運動」,曾老師強調人活著就要動,不必刻意找時間運動,平日做些家事,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運動。
5.「我派我自己到菜市場買菜」,曾老師凡事儘量親力而為,不認為年長者就該享清福,什麼事都不做,或是自怨自艾目前的處境。因此她即使行動有些不便仍喜歡自己到菜市場買菜,甚至她離世前的十二天,我還陪著她「一步一腳印」慢慢走到菜市場愉快地採買她喜歡的食物,或許就是因為她凡事「反求諸己」的生活態度,即使其身體已微弱,但仍展現其驚人的生命力。
6.「我不想完全依賴別人,但總偶而需要別人拉我一把」,曾老師總是凡事儘量靠自己,不麻煩他人,但人年老難免體力變差了,需要別人適度幫忙,這要心存感謝,但卻不可過度依賴別人,此種獨立自主精神亦是老師能夠延緩「老化」速度的重要因素。
7.「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好好地過著」,曾老師的人生態度相當積極,總是「活在當下」。她有許多事情要實行,雖然她年紀老時體力變差,表示「我每天只能做一件事情」,但她都儘量把握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因此老師的思考總是清晰,記憶力尤其驚人,甚至能在九十餘的高齡出版專書,此種毅力真值得我們學習。
8.「活到老,錯到老」,曾老師秉持「活到老,學到老」態度,永遠在吸收新知,不會固步自封,堅持己見,仍謙稱「活到老,錯到老」,抱持「終身學習」精神,經常修正既定想法,故其觀念是「與時俱進」,不會與時代脫節。
9.「我總關心世界往何處走?臺灣往何處走?」,曾老師相當重視世界大事、時代潮流,總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聽廣播、看電視、閱讀報紙等方式關心臺灣未來的發展,將其考察心得提供後輩參考。
10.「如果人生重來一遍,我還是要選擇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先生,這樣的女兒,這樣的教書工作」,曾老師對其人生所擁有一切皆知足感恩,亦即要以「幸福感百點」的心情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生活。

六、 廚事方面
1.「做菜須注意材料要好」,她認為只要選擇好的食材,無論怎樣的烹調方式皆會相當美味可口。
2.「廚房即客廳」,曾老師認為大家一起在廚房做菜,一邊聊天,就是相當愉快的情感交流。
3.「做菜與做學問一樣,要相當專心」,曾老師認為即使在料理食物時也要如做學問般「用心」,專一心思,才不會在緊要關頭出差錯。
4.「吃飯對我而言只是一種工作,而不是享受」,曾老師生活簡樸,不追求山珍海味的物質享受,簡單的食物料理(她有時稱之為「懶人食譜」)就吃得十分健康,符合養生之道。
5.「親自做頓飯請客,是表示自己對來客的心意」,曾老師認為「在家請客的氣氛是外頭餐廳無法提供的」,因此她總是親力而為下廚,與訪客在家中一起用餐,並天南地北聊天,享受美好的情感交流。
6.「我總喜歡將好人湊在一起」,曾老師總是喜歡將她接觸的朋友彼此認識、聚會,讓人感受老師「廣結善緣」的美意。

   曾老師的人生圓滿俱足,其處世風範、人生經驗、智慧語錄是我們的人生導師,值得倣效對象,我們何其有幸遇見如此「良師」,因此當學生的也要將您的慈愛精神展現在人間。再次謝謝老師您多年的教導,我們永遠懷念您,也會認真努力向您學習。

(邱麗娟,師大歷史系75級系友,目前任教於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39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