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彭小甫/感恩與懷念3
https://www.stcef.org.tw/ 財團法人沈剛伯曾祥和文化教育基金會
35

彭小甫/感恩與懷念

      今年4月24日下午5時左右,黃宗正醫師夫人蔡中理女士匆忙到舍下告訴我:「曾老師今天下午兩點多走了。」我一聽嚇呆了。回想4月17日下午我去拜訪老師時,見老師氣色紅潤,談笑風生一如往昔,我回家告訴外子陳修武君,我們都為老師高興。萬萬沒想到才隔七天,老師就駕鶴西歸了。我踉踉蹌蹌地跟著蔡女士奔到老師床前,見老師安祥地閉著雙眼如同熟睡一般,我簡直難以接受老師已經作古的事實,只知向老師行禮,喃喃地說幾句祝福的話,事實如此,總覺非真。數日之後,我與修武前往大安佛堂給老師上香禮拜。在香煙繚繞,梵音嫋嫋之中找到老師的遺像與靈位,在廟祝的指引下行禮。身處此一場景,不得不相信她老人家真的已羽化登仙了,淚水不禁潸然而下。5月26日及5月27日先後參加老師的告別式和追思會,我們的心情總是沈甸甸的,失去了一位受其教益五、六十年的老師怎能不傷感呢?

       這一個多月來,老師的音容笑貌與諄諄教誨一直縈繞在我們腦際。老師博學、敬業、健談、風趣、豁達、謙虛、慈祥、寬厚,是真正的經師,也是真正的人師。有幸做老師的學生是一種天大的法福。我們不僅享有這種福份,而且所享有的福份是雙重的。我是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52級的校友,修武是同校國文系46級的校友。我們二人的大學學齡相差六年,所念的科系也不同,但是,都有福氣上老師的課,也都受到特殊的影響。

       民國42年,修武念大一,他的必修課程中有老師的「西洋通史」。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科目,因為他是來自河南窮鄉僻壤間的流亡學生。他13歲起失學,在家放牛耕田,撿柴拾糞,稍長大些,學做礦工,貼補家計,與書本完全絕緣。19歲離家由北向南流亡,到湖南後跟學校和軍隊經廣西輾轉逃到越南,住進法軍集中營。23歲復學,白天一邊做苦工,一邊上課,夜間則在油燈之下自修苦讀,從初二讀到高一。25歲隨學校和國軍回台灣,以同等學力考上台灣師範大學的前身台灣師範學院的國文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的外國史地知識一片空白  ,修習「西洋通史」比一般本地生吃力許多。但是,他並不氣餒反而加倍用功。老師講的每一話他都覺得新鮮有趣,儘量牢牢記住。因此,老師這一學年的「西洋通史」不啻為他打開了一扇「望向西方的窗戶」,使他知道在中國文化之外,還有豐富的西洋文化。雖然他這科的成績並不算高,但是他仍然興趣盎然,尤其喜愛希臘神話。從此,在他的之乎者也中間加上了宙斯、阿波羅,雅典娜‧‧‧‧‧。他先後在中學和台大任教,講授國文時也適度溶入西方文化的養分,使他成為一個不落俗套的國文老師。

       民國49年,我念大二,見到選修課程中有老師的「西洋史名著選讀」不禁喜出望外,因為選讀這個科目可以同時修習英文和西洋史,一舉兩得。第一次上老師的課,真是既仰慕又敬畏,老師流利的口才、清晰的講解、雍容的妝扮、優雅的台風和嚴格的督促令學生永難忘懷。這門課老師自西洋上古、中古、近代及現代各時期挑選二到三篇史學名著文選,要學生課前預習。上課時,老師講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介紹作者的生平,治史的方向並提示作品的重點;然後點名叫學生輪流分段口譯,老師逐一修正;最後要學生課後將整篇文章譯成中文並撰寫讀後感想,限期繳交作業。這門課實際上涉及西洋通史、西洋史學史及史學方法三方面 ,對當時的史二學生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選修這門課的同學都特別用功,課前勤查字典,上課時全神貫注,下課後鑽研參考資料。這時候我只看到老師嚴肅的一面,如子夏所說:「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豈料這一科第二學期期末考我交考卷的時候,老師很親切地垂問我的個人背景又對我鼓勵有加,令我受寵若驚也因此「發現」老師慈祥的一面。經過這一學年的磨練,是後大三、大四再修老師的「西洋中古史」和「西洋上古史」就比較從容。更重要的是,這一科激發了我對西洋史濃厚的興趣,除了上老師的課之外,系裏所開的其他西洋史課程,無論必修或選修我都盡心研讀並立志終身投入這個領域。

       說起來我和修武跟老師的緣份真也實在不淺。民國52年,我剛結業就幸運地留系服務,擔任助教,仍有機會向老師請益,老師也會跟我話家常。這樣我才知道老師是一位全能的女強人,有一個可愛的寶寶,每天忙得辛苦,也忙得愉快。民國57年,我僥倖獲得美國國務院東西文化中心所提供的全額獎學金,赴美國夏威夷州立大學史研所攻讀碩士,主修歐洲近代史,副修美國史。行前老師鼓勵我勇往直前。畢業後,我到成功大學歷史系服務四年,開授「西洋近代史」、「西洋現代史」及「史學方法」。其間我與修武結婚、生女。我變成一根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之後,才真正領會老師的過人之處,深深佩服老師內外兼顧的本領與能耐,「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民國63年我幸運地再回母系服務,至民國90年退休,先後在本系日、夜間部開授「西洋史學史」、「世界通史」、「美國史」及「西洋近代史」,在教育系、國文系、社教系等外系之歷史輔系開授「西洋上古史」、「西洋中古史」、「西洋近代史」及「西洋現代史」。這段時間,老師對我時加勉勵也傳授我一些持家之道。巧的是我們的住處離老師府上不遠,修武便和我一樣都有福氣常聽老師的教誨。最近這十餘年,老師邁登嵩壽,我和修武也都進入老年了。老師與我們的共同話題更多,上自天下大事、國家大事下至醫療經驗、生活瑣事無所不談。聽老師聊天成了我們一大享受,故事多,趣味多,卓見多。能長期親炙老師為人處世的風範,更是獲益良多。

       老師樂觀開朗,知福惜福。雖然,老師在講台上嚴肅冷靜,但是講台下的老師和藹可親,總是滿面笑容,喜歡讚美人。原來她老人家有自己的處世哲學:世間沒有完人,與人相處,只看他的長處,不計較他的短處;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記愉快的事,儘量忘卻不愉快的事。遇到挫折只當它是上天給自己的「考驗」,熬過考驗之後,苦盡甘來未嘗不是一樁樂事。這些道理發人深省,知易行難,老師卻能身體力行。年老難免有些病痛,老師認為有了病能治就治,治不了就與它「和平共存」。去年老師甚至説留着心臟病是好事,因為將來可以瞬間解脫,自己不痛苦,也不拖累家人。老師積善成德終得福報安祥辭世,只是這個「將來」來得太快了!老師胸襟開闊,看親人、看朋友、看晚輩、看往事都是美好的,因此老師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老師常說:「如果人有來生,我希望今生的一切重來一遍。」如果人有來生,我們也希望能與老師重聚。

       老師情深義重,懷舊念舊。老師滿懷愛心,大而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小而愛家鄉、愛家庭、愛親友、愛學生、愛晚輩甚至愛陌生人。基於大愛,老師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憂世風日下、憂政治衰亂,乃發願著書立說,有以正之。基於小愛,老師思鄉念舊、定期祭祖、以父母的名義捐贈獎學金、對家人照顧得無微不至,對所有與她老人家親近的人關懷備至,也周濟窮苦老弱。唯老師自奉簡約,不嗜山珍海味,只喜愛能喚起回憶的食物,例如在水果之中,老師對橘子情有獨鍾,老師說:「橘子是我小時候做功課的獎品,在北方少見這種水果。」又如在菜餚之中,老師念念不忘家鄉味。修武曾教我幾樣河南小菜的作法,我試做之後送給老師品嚐,老師總是給我們「打高分」。過年的時候,修武會親自下廚炸些綠豆丸子給老師「聊解鄉愁」,老師戲稱之為「無價之寶」。這些菜未必做得道地,只要老師開心,我們就樂此不疲。我們只是略表敬師心意,老師卻堅持禮尚往來。她老人家時而賞我們一些禮物,説是人家送的,與我們分享,我們實受之有愧。我們平日受老師照顧,到了非常時期更得到老師的眷顧。前年年底,老師聽說我罹癌要動大手術,剴切地叮嚀我們:「癌症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癌症引起的恐懼感,千萬別給嚇著了!開刀之後一定要好好休養。」隨後她老人家舉了一些實例安慰我們。不久老師又託人送補品來,其中還附了外食訂購單和幫傭資訊。老師的囑咐助我們穩住腳步,安然度過難關,老師的慈愛令我們感激涕零,永誌難忘。

       老師虛懷若谷,不恥下問。老師知足而不自滿,從不倚老賣老,每有疑問就多方打聽,細細垂詢。譬如,老師晚年將曾經講授的希臘羅馬史、西洋中古史、英國史及西洋政治思想史筆記剪裁、補充、修改、闡揚發揮、融會貫通,撰寫而成《西洋民主政治的治亂興衰》,旨在引導讀者追本溯源,鑑古知今;企盼讀者借他山之石反省我國現代民主政治的亂象,思考如何建構一套真正合乎國情的民主制度。此書於民國100年12月出版,完成老師的夙願,老師則謙稱之為「讀書報告」。老師執教逾一甲子,博覽群書,見多識廣,思路敏捷,文筆典雅。以老師的學養、才華與資歷,欲著書立說本來可以信筆書來,一揮而就。但是,老師在此書撰寫期間,極為謹慎,字斟句酌。老師每寫成一章就吩咐我們看完之後修改一下。我們是晚輩,先睹為快,倍感榮幸;至於「修改」,我們豈敢造次?她老人家竟然使出「激將法」說:「小甫啊!妳教了三十多年的西洋史,應該能挑出點兒毛病來。妳平常對我那麼好,現在就該仔細地幫我看一看吧?」話已至此,師命難違,我們在拜讀之餘,只得提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斗膽吹毛求疵,記下幾點淺見。當我每次戰戰兢兢地向老師「交卷」時,老師毫無慍色,欣然同意列入考慮。老師寫畢<導言>與結語---<西洋民主政治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兩部分後,更是廣徵各方意見,改之又改。老師這種謙虛納下的雅量真令人肅然起敬!

       老師深諳話藝術,談吐亦莊亦諧,每有神來之語。老師不道人之短,卻喜歡以自我調侃的方式述說自己的「短處」。譬如,老師晚年體力不足,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戲稱自己得了「懶人病」。其實她老人家何嘗「懶」?老師常坐在床上看書讀報、寫稿改稿,躺在床上聽廣播、打電話、構思口述歷史,可忙著哩!老師晚年視力不佳,看書寫稿速度較慢。她老人家曾説:「我現在寫文章就像繡花似的,一針一線地繡啊!」其艱難可知,令人動容。有一次提到關節退化的問題,老師一邊緩緩地轉動身體,一邊說:「我現在可是『週轉不靈』了!連轉個身兒都挺困難的,妳看!我像不像航空母艦?」我說「修武也有這個問題。」她老人家說:「那我們可是『同志』囉!」老師年屆高齡仍自理生活。我們勸她老人家僱個幫傭,老師説:「人不能不動。我沒有時間練拳練功,做家事就是我的運動。」多麼堅強!老師買菜跟我們同一個市場,我們若是與老師相遇,總會陪她老人家走回青田街寓所,邊走邊聊。老師晚年不良於行,必須推菜籃車助步。我患足疾以後也使用菜籃車助步。當兩人都推著車子在街上走時,老師笑稱:「我這個老老太婆,妳這個小老太婆現在可都成了『有車階級』啦!」原本令人煩惱的老人問題經老師一說就變得雲淡風輕了。今年4月17日,我去拜訪老師,她老人家還跟我說個笑話:「妳知道嗎?上個禮拜有一天,我一個人『溜』到菜場去了,不巧『被中理逮個正著』,人可真是不能做『壞事』呀!哈哈!」當時我聽了為她老人家捏一把冷汗,勸說:「老師以後可千萬別一個人『溜』出去了!」如今思之,不勝唏噓!

       老師教女有方,福祚滿堂。沈念祖女士是老師唯一的掌上明珠。老師愛女兒、疼女兒,卻沒有寵壞女兒,凡曾為人父母者就知道,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念祖天資聰穎,經過雙親的調教品學兼優,事業有成,待人謙和有禮,處世穩重大方,夫婿傑出,子女優秀。以往老師每年暑假都會赴美探女。今年3月老師說:「今年飛不動了,5月念祖會回來陪我。」豈知老師4月24日就悄悄地昇天了。念祖聞訊兼程返台奔喪,隨即與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通力合作籌備老師的告別式和追思會。這兩場典禮分別於5月26日及27日舉行,辦得隆重圓滿,溫馨感人。老師令婿蕭清志先生為老師規劃的佛教誦經會辦得莊嚴肅穆,恭敬虔誠。凡此皆足以告慰老師在天之靈。
       老師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遽然辭世令我們萬般不捨。今逢老師七七之期,肅此獻上哀思,衷心感謝老師啟發我們對西洋史的興趣,衷心感謝老師傳授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衷心感謝老師關心我們的家庭。她老人家並沒有真正離開我們,仍然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對老師的感恩是無限的,對老師的懷念是永恆的。


                                   受業彭小甫  稽首泣撰             
民國102年(2013年)6月11日

39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