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藝復興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西洋歷史上的名詞,本非中國所原有。近來國外常有人用文藝復興一詞來形容民初的五四運動。這個名詞是否用得恰當,是頗値得我們考慮的一件事。再者,「五四」以前,中國歷史上是否還有別的文化運動也可以稱爲文藝復興?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談談。首先,我們必須對西洋文藝復興的起源、發展、影響、結果以及它的特點,有一個合理的分析和大槪的了解,然後再看看這些特點在中國文化變遷的過程上是不是也有大致相似的地方?如果有,我們就可以也稱它爲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我們就應該硏究爲什麼中國歷史上找不出一個西洋式的文藝復興。
西方文藝復興之特點
(一)在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和以後,歐洲同東方發生了接觸和商業關係。他們領略到非基督敎世界的文化,自己覺得中古的封建組織和傳統的典章制度已經無法適合新世紀的生活,尤其是經院派的哲學不能使新興中產階級的求知慾獲得滿足。於是爲打破已僵化的舊文化,並滿足新的需要,不得不從文化思想上另闢途徑。
(二)思想學術的變遷往往先由文學開始,文學的變遷就是抛棄過去的死文字,改用日常講話的活文字,作爲發表文藝思想的新工具,使新的主張,能和大衆接近,而把它灌輸到一般人的腦子中去。
(三)行之已歷數百年的舊文化,大都已經定型;它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應用到社會組織、人民生活、政治、經濟上的種種規律禮敎,都有一定的形式,成了傳統的威權。所有的人只能在大範圍內作支離破碎的硏鑽解說,而不能在範圍以外別出心裁,另謀創造。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是談不到個人思想自由的,卽使有,也極有限。所以要改絃更張,就必須打倒權威,把個人從集體中解放出來,使個人的才智得以自由發揮,也就是要有思想、言論、討論、著作的自由,這是文藝復興一大特色。
(四)由於各人有仁智不同的看法,自然對同一事件可以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論調,使原來整齊劃一的文敎變爲多邊的發展。意見紛紜,往往互相衝突,甚至一個人的主張常前後自相矛盾。地方環境的不同,經濟發展的懸殊尤其足以使新文化的重點各不相俾。這種「道並行而不悖」的發展正是文藝復興運動中應有的情形。
(五)文藝復興的產生是因爲當時的舊文化必須發生改變,但是變並非純屬闢空的創造,新的理論往往早已埋根於數百千年之前;新的學說常是將潛伏不彰的微言加以發揮光大,所以在某方面說,固然是推陳出新,但就另一方面講,也可說是溫故而知新。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的原義本來就是文藝再生Rebirth。因此文藝復興初期的大師,大多是述而不作的,他們只是將希臘羅馬的舊籍加以整理、發揮,復興一個超越中古的文化。可是他們對於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也並非全盤接受,而是按當時的情形,撇開一切過去的解釋和說法,以當代的眼光,用自己的理解和選擇的態度,來硏究解釋古文化的特點,絕非盲目的仿古或復古。文藝復興時期利用考證之學把流傳的抄本加以整理訂正,從而產生了一種對於歷史的興趣,以歷史方法,考證古代的東西,所以有很豐富的歷史著作岀現,這也不能不算是文藝復興運動中的另一特色。
(六)文藝復興是一個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支流」紛出,我們也可以從環境方面來看。在工商發達,經濟環境良好的地區和工商經濟落後的地區,他們學術硏究的重點自然而然就有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學派。再就人的性格言,南歐人的感情往往比較豐富,從感情上出發,把古板的舊禮敎加以打破,他們的人生觀是如何求得生活上的快樂,很自然的就走向藝術方面的發展,他們認爲人生是「美」的,要求美化人生,有「美」就能「雅」,要講求「雅」就得「博」,因此以美、雅、博爲追求的目標。北歐的人一則因經濟發展較遲,二則因性格比較趨向現實,故其文化運動偏重實用。這和中國南北的情形頗相類似:南方人每重感情的發抒,而北方人則多重理智的應用。所以荷蘭、英國、德國等北歐地區的文藝復興運動就和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地區在方向上有所不同。北方學者爲充實生活,追求無涯之知,就同中國「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一樣,他們的生活不主張唯美而提倡勤儉,他們治學的目的在求把智慧應用到和人生有關的地方去,以造成有用的專家人才,其目的在求「精」而非求「雅」。歐洲文藝復興之分成南北兩大派,也可說是那種運動値得注意的地方。
(七)文藝復興原來只是一個文藝的運動,然而卻不知不覺地影響到工商業的推動。它和政治本無關聯,可是無形中對政治也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爲文藝復興是中產階級的知識運動,他們自然要努力于經濟方面的新發展,打破封建制度,並期望有一具有高度權力的政府來保障他們的生活。馬基維尼的政治理論之被採用而造成新式的君主政體,便是這個原因。文藝復興原來也不是一個科學運動,他們治學的精神與方法,俱不科學,但是他們硏究希臘古籍的結果,卻導致古希臘科學思想的復活因而間接地促進了科學的硏究。況且文藝復興旣走上了實用的道路,就必然的會和應用科學發生關係。
(八)就社會言,文藝復興不是一個平民運動,它雖然打破了過去敎士們包辦知識的局面,但是打倒舊有的權威以後,他們又樹立了另一個新的權威,實際上這個運動並沒有和平民發生接觸,其本身也沒有平民精神,所以文藝復興沒有能够產生平民政治。
以上是西歐文藝復興的一些特點。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運動呢?據我的看法,在中國歷史中有三個大時代曾經發生過文藝復興運動。第一次是在西元二百年到四百年之間,也就是由東漢末年到隋唐統一;第二次是在西元一千年到一千二百年之間,也就是到宋朱熹死的那一年止,第三次就是我們親身經歷的這個時代。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藝復興
鄭康成七十歲吿老時,自述平生,說:「述先聖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齊。」其實所有兩漢的經學大師,自董仲舒以至鄭康成,都是做的「整百家之不齊」的工作。這種工作到鄭康成而集其大成,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結集兩漢文化最後的一個人。他在西元二百年,活到七十三歲死了,也可說大漢文化跟著也結束了。新的文化經過四百年左右的演變,一直到唐朝才定型,這實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藝復興。
戰國時,列國紛爭,經濟社會都發生大變,在那種混亂局勢之中產生了諸子百家的學說。等到秦漢統一了天下,車已同軌,書已同文,自然要進而謀行之同倫,於是乃有尊六經而罷百家的政令。但是盡罷百家是不可能的事,若是折衷羣言,將百家不同之學,糅成一個混合的東西,倒是可以做到的。從陸賈、董仲舒起,他們就逐漸把黃老陰陽、墨家、法家的思想摻雜到儒家學說裏面去,所以漢代的儒家已非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漢朝一般學而優則仕的政治家們多半是以儒家的理論爲政治原則,以陰陽家的學說作專政的制衡,用法家的主張爲治事的手段,而以道家的放任態度撫綏安分守己的農民。這種實際綜核名實而外飭以道德仁義,便是漢宣帝所說他漢家自有之法度。王霸雜用,寬猛相濟,就造成了盛漢的政治。
但是文化最忌定型,一定型則失彈性。人們對那行之數百年的一整套的文化,只能在接受與不接受之間選擇,而很難作小的調整,因爲牽一髮而可以動全身之故。但是社會、經濟不斷的變動,已經僵化了的舊文化實無法適應新環境。西漢末年,社會經濟崩潰,新朝王莽囿於書生之見,尙欲恢復周禮之治,終歸失敗。東漢安撫黎庶,提倡氣節,暫時中興而未能奠定長治久安之新文化。到了末年更是凋弊不堪,學術和現實相去太遠,黃巾賊起,朝野皆束手無策。當時遠見的學者如仲長統等已認淸「以儒家爲表,以法道爲本」的文化,不能再適應了。其實在東漢初年,王充作論衡已提出了十六個問題來諷刺儒家,也批評道家「蔽於天而不知人」。可惜他的書並未傳到當時文化中心的中原,一直到獻帝的時候,蔡邕、王朗等南到吳越,纔得而讀之,視爲瑰寳。他的議論大槪就從此在文人思想中發生了大的作用。他雖然未能積極指出改革的計劃,但是他推翻了舊文化的威權,並提出了「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的方法,爲學術界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這種講求功能的革命思想和重視體驗的科學方法導致了以後四百年的文化改革運動。
新的文化運動開始於建安七子所領導的文學改革。他們揚棄了高文典策的文風,採用了不少民間通行的詞調,而創建了新的文體。另外還有一大進步,就是中國文藝的獨立從此開始。在以前的中國,文藝僅是一種工具,所謂「文以載道」。它的內容不是政府的文吿,就是祭祀的祈禱;不是大事記載,便是道德的宣揚;縱作詞句之潤色,終非唯美之藝術。到了魏晉六朝時候,纔開始有了眞正的美的文學,離開政治、歷史、哲學而成爲獨立的藝術。也就在此時產生了眞正的文藝批評。自曹丕作典論,以文章爲不朽之盛事以後,陸機、葛洪相繼發表論文的專著,至劉勰作文心雕龍,鍾陳著詩品,而文藝批評成了專門之學。同時文學的技巧也大有進步,尤其是韻律的硏究。自沈休文出而中國遂有科學的聲韻學。由於這些文學上的革命產生了魏晉南北朝極豐富的頭等文學作品,其價値實過乎西歐文藝復興初期的詩文。
接着是思想的改變,魏晉學者跨越兩漢,沉潛於先秦古籍之中,抛開兩漢的訓詁、章句、讖緯之學,而以自己的智慧去解釋典籍,加以發揮。如王弼之解周易,欲從易經中找尋哲學上的解釋。向秀、郭象之硏究老莊,講求如何適應大自然,把黃老之術從漢之「無爲」變爲「無不爲」。他們一方面從古籍中找尋新義,一方面對傳入中國之佛敎加以熱切的硏究。使儒、道、佛三者合而爲一。魏晉以降,盛行的淸談,足以反映當時學術思想之自由,沒有任何權威存在,男女老少,方外方內的人士都可以自由的公開辯論,中外諸說並存不悖;談空說有,新義迭出;著述之多,思想之奇,在中國學術史上,除了戰國以外,可說是絕無僅有。宋代講學之風雖盛,然而他們討論的範圍實不及六朝之廣博。
晉室南渡以後,大量開發南方,社會相當繁榮,經濟問題不大。北方落入異族之手,連年爭戰,水利破壞,民生甚苦,南北政治經濟環境相差很大。南方人士豐衣足食,自可任性發展,甚至放蕩於形體之外。北方人民因受異族之統治與生活之壓迫,不能不强自壓抑自己的情感,以理智的力量謀經濟之生存與民族文化之維護。他們往往形成守望相助,數世同居的大族,更藉此種由家而國的團結力量,使舊文化的精神不至淪喪。北方的學人認爲老莊的思想不適於當時的環境。唯有從儒學的經典中才能找出經世治國之法,於是經學遂成爲北方學者硏究的對象。當時的外族深深覺察到漢文化的力量,爲了安定社會,不得不借助漢人,於是漢人打入政治之中,利用外族來培養漢民族之元氣,並且使胡人日漸漢化。高允、崔浩據春秋公羊傳的義例而爲北魏定律,蘇綽、盧辯硏究周禮,把六官之制見於實行,建立了北周的政治組織,以傳之於隋唐。
漢代的繪畫雕刻都是點綴建築物的,旣非獨立的藝術,也無很高的技巧。到了南北朝時期,這兩種藝術纔得到高度的發展,南朝的藝術家,如王羲之、顧長康諸人,多喜老莊,他們知道如何鑒賞自然,講求神韻,情感昇華與大自然合而爲一,故能形容描繪大自然之巧妙。謝赫六法,首先標示氣韻生動,由此可見當時繪畫所追求的境界。
北朝的藝術表現在雕刻上,他們接受了佛敎及西域傳入的藝術的影響,由於精神情感重點的不同,雲崗、龍門及麥積山的佛像,顯現出雄偉的氣魄,從這些雕刻我們甚至還可以發現希臘的特色,因此我們可以說南北朝時代不論南北方對外來的宗敎、藝術都能够接受、融合並善加利用。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運動,間接也推動了工商的發展。中國的商船,從廣東、交趾出發到南洋、印度、波斯貿易,南洋、印度洋上的船隻大多爲中國所有,舵在十四世紀爲中國人所發明,磁針也得到廣大的利用;這些工具促進了海上的航業。國際化的商業,揚棄了過去漢朝重農抑商的政策,使經濟獲得自由發展。
因爲注重個人的硏究,南北朝繼兩漢之科學而有更大的進展。葛洪、王叔和、祖冲之、酈道元、賈思勰諸人或精診脈之道,或講養生之術,或潛硏數理,巧作機械;或注意園藝,改良種植;或攻注水經而詳考地理之沿革;或調鉛汞而開化學之先聲;均能兼顧形上形下之學,講究理論應用之道。
當文化在各方面正在發展激盪的時期,矛盾衝突,雜亂混殽的情形在所難免。這種演變直到南北統一,文中子講學龍門的時候,方才逐漸定型。唐太宗貞觀之治就是承受這次文藝復興的成果,創造了嶄新的文化。人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動物,所以人類所制作的文化也是壯長於混亂之時,而銷沉於太平之世。這條歷史定律,是由東漢末年以至隋唐的文化演變過程中可以得到例證的。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十五日•「新時代」第七卷第六期)